来到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一定要到范友良紫砂艺术馆坐坐。这间艺术馆隐藏在连排的民居中,恬静幽深的小院处处透着清雅幽静。范友良会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访客,如果你表示想要学习陶艺,那他会更高兴。他说:“传承紫砂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乡村靠制作紫砂产品过上好日子,是我毕生的追求。”
范友良三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紫砂产品制作工艺。
范友良,江苏省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这些荣誉与身份,生动诠释了他作为新时代乡村工艺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展现着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紫砂艺术家心系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的赤子情怀。
“打破铁饭碗”
——从“友良陶坊”到无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范友良出生在宜兴市太湖西岸双桥村一户普通农家,当时双桥村大部分村民以给紫砂工艺厂制作坯件为业,他从小耳濡目染,心中种下了从事紫砂陶艺事业的种子。1992年,范友良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捧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几年后,经过深思熟虑,迫切想要致富兴业的他毅然“打破铁饭碗”,投身自小深爱的紫砂事业。
“君子豹变”固然痛快,然而范友良深知自己起步较晚,只有艰苦付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初学艺时,范友良从来没有在半夜12点之前休息。紫砂壶的制作工序繁杂,且细节众多,对制作者的体力心力都有着极大损耗,范友良常常在泥凳前一坐就是一天一夜,虽然无数次累得直接在工作台上睡着,但醒了仍旧继续做,直至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为止。渐渐地,范友良有了名气。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1995年他和妻子创立了第一家工作室“友良陶坊”。
“友良陶坊”主要制作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中低端产品,由妻子负责制作和打理,范友良则全身心投入高端艺术品创作,前者为后者的创作提供了稳定环境,后者则为前者的产品提供了高端品牌附加值,二者相辅相成,他们的紫砂事业终于渐入佳境。
2016年,范友良获评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他一举夺得陶瓷手工成型项目比赛一等奖。2019年,“范友良紫砂艺术馆”入选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师工作室。2020年入选“太湖人才计划”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范友良本人也获评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班人荣誉称号。2022年,范友良获评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先富带后富”
——在艺徒培养中实现带富计划
范友良常说:“我靠紫砂实现了成功,但我绝不能忘本,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培养更多的紫砂人才,带领更多乡亲们依靠紫砂技艺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才是一名紫砂从艺者真正的社会价值。”作为双桥人,范友良从不曾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2023年6月,丁蜀镇双桥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成立,范友良受聘为副社长兼推广宣传大使。在此之前,双桥村以紫砂为业的家庭虽多,但依然以生产坯件为主,所谓坯件,就是没有达到最终尺寸和形状的预烧品,最大的特征是产量大、人工需求多,但利润极低、结构松散,处于行业的底部。范友良担任合作社副社长后,着力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通过以生产带培训的方式,教授紫砂制作技艺,传授产品设计经验,灌输特色品牌理念,帮助村民逐步摆脱单一的坯件生产,转而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紫砂陶艺方向发展。同时,范友良也充分利用自身优质资源,谋求与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等单位的项目合作,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已帮助双桥上百家坯件生产户走上转型之路,在坯件制作的基础上对外输出如“双桥紫砂茶具”“双桥双圈紫砂壶”等具有双桥农村特色的紫砂产品,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万元,迈出了擦亮“双桥紫砂”品牌的第一步。
范友良始终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紫砂制作技艺。图为范友良在工作室实践授课。
在他的紫砂艺术馆内常年开设紫砂公益培训班,免费向附近村镇农民传授紫砂制作技艺。为帮助学艺村民迈入市场,范友良借助相关活动、展览等,为大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并为大家积极联系客户。自工作室成立以来,范友良坚持亲身教学,尽心培养,先后带出农民徒弟30人左右,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工艺美术师2名、助理工艺美术师13名、工艺美术员4名。这些昔日的农民华丽转身为紫砂工艺美术师,其中5人拥有了专门出售紫砂作品的商铺,13人成立了工作室,近十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并带动周边80余名农民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同时,范友良坚决摒弃农村生产旧有的“闭门造车”与“自我保护”的落后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2015以来,每年组织徒弟外出推广紫砂技艺。通过作品拍卖、产品售卖、媒体宣传、举办公益活动等形式,将本地的紫砂产品带到了全国。同时,他还利用积累下的市场资源,在拉动本地农民紫砂练泥、坯件制作、产品烧制、产品精修等旧有产业的同时,帮助农民开辟了产品异地运输、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形成了操作更简单、覆盖面更广的产业模式,年平均经济效益达300万元。
“师傅很严厉,但师傅让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恩情。”学徒一年半即晋升助理工艺美术师的学员李朗生,在谈到范友良对自己的培养时,动情地说。曾经的李朗生因家庭问题,初中毕业便不得不辍学务农,年收入不到2万元,且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而在腰部落下了顽疾。跟随范友良学习紫砂陶艺后,他的生活质量很快得到明显提高,月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且身体情况也大为改善。
“家匠结合”
——在创新中实现紫砂产业发展
宜兴紫砂工艺发展至今,技艺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其通过民间作坊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薪火不息,最终成为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随着紫砂市场的日趋饱和,新一代紫砂从业人员刻意回避创新,囿于对紫砂传统经典器型、传统工艺的研究学习,其机械性的重复与教条式的复刻使得紫砂陶艺难以突破,紫砂产品缺乏创新,想要从事紫砂行业的村民无法拓展生存空间,紫砂产业面临停滞不前的风险。一心想要提振乡村紫砂产业的范友良精准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并做出了破局之举。范友良认为,宜兴紫砂只有依托宜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系统谋划,在保护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大革新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力争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上实现新突破,才能做好品牌文章,切实推动宜兴紫砂产业的发展。鉴于此,范友良创新性地提出“家匠结合”理念,即专家与匠人的结合,谋求与各大高校合作,将专业知识带入紫砂产业之中,提升农民陶艺素养,向行业输送“文理兼精”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打破传统工艺桎梏,助推紫砂陶艺转型。“优秀的紫砂作品应该具备‘传统性’,但更要有‘个性’。”范友良如是说,他本人也依据这一理念,于2017年启动了“弘扬传统技艺 培育匠心人才”项目。多年来,该项目在传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同时,相继研究突破了紫砂原料选拣、练制、调配等技术难题,创新研发出紫砂杯、壶、盘、摆件等多系列数十种新产品,尤其是经过反复研制,创新性地将根雕艺术与紫砂陶艺相结合,打破了紫砂花器“梅、兰、竹、菊”等传统主题的禁锢,先后开发出多款以树木奇石为主题的作品,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紫砂产品的特色产业之路。同时,范友良也积极谋求与高校合作,从2013年起,先后担任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专家以及齐鲁工业大学、宜兴高职客座教授。他从未间断对紫砂创新与发展的深层次思索和理论研究,2016年以来,在省、市级杂志先后发表《紫砂花壶的艺术特点及感悟》《紫砂葵仿古壶的筋纹制作工艺》《从旺春壶窥探紫砂壶器捏塑装饰的艺术生命》等学术论文。在范友良“家匠结合”理念引领下,紫砂创新正逐渐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共识。
被问及今后的打算,范友良说:“就是‘继续’二字,继续发挥乡土人才引领性作用,为紫砂技艺传承做贡献;继续带动群众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史书昊 肖靖潼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宜兴市陶瓷博物馆、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15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