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林省中西部,东辽河中游右岸的公主岭,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其被誉为中国“中国玉米之乡”。每年秋收结束,在公主岭农村,家家户户都被金色所包裹,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公主岭,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农民司机”。他们专门上农户家收粮,然后把家家户户的粮食按市场的收购价,卖到收购站。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位“农民司机”,听他讲述“玉米搬运工”的故事。
“发动”村里第一辆汽车,撑起全村人的希望
1970年,刘志国出生在公主岭市环岭乡四屯这个小村庄。虽然今年已经50出头,但乡亲们都喜欢叫他小刘,因为他算十里八村为数不多留在家乡种地的“年轻人”了。
刘叔刚装满一车风干玉米
那么为什么刘志国会选择在农村做一个农民司机,而不是跟其他人一样到外面闯荡呢?这还要从30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1990年,秋收结束,四屯村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堆满了玉米,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把所有的玉米全都覆盖住了。
大雪下了整整两天两夜,足足10公分那么厚。可刚刚阳历十月底,再大的雪也是留不住的,太阳出来雪就会融化,如果不及时出手玉米就会发霉。因为四屯村比较偏,30年前的路况也很糟糕,加上下了这么大的雪,没有粮车愿意进来。乡亲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好的玉米被雪水浸了,一年的投入就要血本无归了。
当年的刘志国年轻勤快,点子也多。他跟父母商量:“咱们自己把玉米运出去吧。”刘父回答道:“全村23户人家,只有村主任家有一台四轮车,还是几年前三屯淘汰的,咋运?”刘志国提议买一台“单机子”(相当于现在福田汽车6米8货箱的轻卡),自己拉粮出去。这话音未落,刘父就起身从坑沿儿向门外走去,回过头说:“儿子,你可真敢想啊。”
确实如此,对于那时候的农民来讲,不要说买车,想都不敢想。刘志国却认为,虽然自己一个人办不到,但是村里也有万元户的家庭,大家一起买一台车是可以做到的。
随后刘志国就来了村主任家里,提议全村人一起出钱买车。接着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村里每户每年会有5万吨以上的玉米产量,年年都是全县最后一个被拉走的,不说价格高低,损耗就要比别的村大很多,咱们村里有一辆车,可以自己村优先送粮,还可以去拉别的村赚钱。
这样一番话让主任动了心,提出自己出两万,村上出两万,平时村上用车优先。即便这样,离买新车的预算还有一段距离。刘志国想到了二手车,他整整转了4个市场,终于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一台2年多就到报废期的车,最终以3万7成交。
刘叔在盖好苫布
就这样边脱粒边装车,不到10天,全村的玉米全部以市场优质粮标准送进了粮点,除掉公粮,当年每家每户都挣到了钱。刘志国就成了当年村上的红人,当然也是村上唯一一个能把这辆“老爷车”发动的人。
“农民司机”的坚持
时代在变化,科技也在进步。如今四屯村里的玉米耕地面积接近2000亩,从春耕、施肥到收割脱粒完成上车,基本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同时,在不断完善的农业新政策下,玉米的价格也涨了很多,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刘叔正在开车前往粮站送玉米
然而,上门收粮这个环节还是延续到了今天,刘志国也把“农民司机”这个职业做到了现在。他还跟大儿子买了两台新的卡车,载重8吨,组成了“父子档”。春耕时间,他们给乡亲们运种子、化肥,夏天就去拉沙土,秋收时节一到就忙着运粮,自己村上的玉米送完后,就去别的村,一年四季都在车上奔忙。
在四屯村,刘志国只收车费,从不多赚乡亲们的一分钱。刘志国说:“我的祖辈们都是农民,我知道农民的苦,都是在靠天吃饭,年底收点粮不容易。我们不是生意人,我们手上过的钱是有数的钱,更不能去抓烫手的黑心钱。”
省出“金色收获季”
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念书,刘志国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考上大学。刘志国说,大儿子就是他小时候的复制版,从小就好动,所以也和他一样开起了车。小儿子比较争气,去年考上了吉林大学,刘志国感到非常欣慰。
随着收入的提高,现在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了,小儿子放暑假后,一家人还举家去成都旅游。“以前哪想过有这样的好日子,不敢想,现在什么都有,啥都不缺……”
这两年因为疫情,玉米价格都不太稳定,挣钱就困难了一些,加上还要养两辆卡车,所以能省就省些。贩粮的时候为了能有好的价格,一天要跑好几个粮点儿对比价格。跑的地方越多,油耗就越大,特别是冬天在东北跑车油更费,还有亏了油费的可能。
刘志国的大儿子拉沙土的时候,朋友给推荐了团油App,听大家伙说用了能省不少钱,回家就告诉了刘志国。刘志国是一个“新潮”的人,很多年轻人分享的新东西,都愿意尝试下。刘志国当晚就下载了团油,第二天跟大儿子一起去拉沙土,收工去加油的时候就在上面选了一个有活动的油站试了一下。
刘叔正在使用团油App
当天那个加油站的油价是6.8元,团油活动价是6.48元,一升就能省3毛钱,100升就是30块钱。这样一算,一天平均要加150升油,就可以便宜大约45元,两台车就是便宜9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2700元。刘志国说:“真不敢相信手机里还藏着这样的优惠,再也不担心车子烧油了。”
30年来,刘志国扎根故乡,拉走一车一车的玉米,用时间和行动诠释了“农民司机”的朴实无华与艰辛勤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