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20230812读书笔记
2023-08-12 06:30  浏览:63  搜索引擎搜索“促展会”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促展会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笔墨游戏——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周游著

21个笔记

  出场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 有些作品一上来就介绍主角家乡何处、姓甚名谁、门阀关系、社会身份乃至性格轮廓,信息直接不假,但多少流于俗套寡淡——这种出场方式受到史传叙事的影响,比如《史记》中典型的人物出场:“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视角 作者幽灵的寄生

>> 古典白话小说最突出的两项特质——“说话”(说书人)与“历史论述”的框架——在晚清有剧烈的改变。说书传统创造出如茶肆酒楼等公开场合的“仿真语境”(simulated context);借着虚拟这种场合,故事召唤符合说书人/叙述者与其预期听众共同拥护的真理或真实价值。

>> 弃繁说简,我们看古典小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套词套句:且说、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说书的没有两张嘴、一支笔写不得两家事、此处按下不表、这是后事不提、花开两朵另表一枝等等。这种套词的大量出现反映出一个现象:中国古代小说家多是以说书人的口吻在叙述。

  错位 盛世无饥馁

>> 正所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 古圣贤著书立言,讲究发愤而作,“旨微而语婉”的春秋笔法便成了常用的表达暗器。

  人物 贪看风景的英雄们

>> 余象斗是明末大书商,虽也通文,但毕竟不是卓吾、圣叹这样的精英文士,他的观点更接近于我们普通读者。卓吾、圣叹若见到余先生的这则评语,肯定又要嘲笑他迂呆道学了。

>> 那些时髦的“性心理”分析最大的缺陷,就是将武松这等人看作真实的人(哪怕是“写得真实”的人物),以常人之心理去揣摩附会,而不知他们是“超凡入圣”的隐喻性人物,不动色心就是彻底地不动色心,没有任何可揣测之处,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

>> 牟宗三说好汉“无曲”,若有心占便宜,那便是有曲,是宋江、吴用、王矮虎之流,而不是武松了。

>> 书中写李逵上阵,必是“脱得赤条条的”,李逵的这一习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变奏 从春暖花开到凄风冷雨

>> 古典小说本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那是后人研究者加上去的,将《红楼梦》《金瓶梅》界定为现实主义小说,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界定为神魔小说等等,有时候这种划分并不准确。

>> 在求道成仙、斗法交战的情节中,融入了大量写实的世情笔墨,一时满天神佛,一时人情世故,交错闪映,形成精彩的变奏。

>> 清代评点家张新之在《红楼梦读法》中也指出:“《金瓶》演冷热,此书亦演冷热。”

>> 冷笔与热笔交替叙事,有的是正笔,有的是闲笔,以冷映热,或以热映冷,可以灵活转变,形成不同的变奏,成为古典小说的基本结构法之一。

>> 到晚清狎邪小说《品花宝鉴》中,尤其是本书后半部分,“风格变奏”竟成了第一叙事法,成为推进情节的一种套路手段——因为此书专讲清中后期京城的“相公”群体,属于龙阳题材,不免涉及同性风月,为了突出主角们“色而不淫”的纯洁性,又设计了不少品格卑劣、言行污浊的丑角来做比对。

>> 汉学家浦安迪眼光犀利,发现了古典小说这一将截然相反的风格加以交错和变奏的传统,称之为“二元补衬”(complementary bipolarity),认为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在主题和话语层面上的基本结构原则之一

>> 明末方汝浩所著《禅真逸史》第二十二回,杜伏威途中赶路,遇到一位裘南峰(谐音“男风”),千方百计勾搭他,杜伏威设计戏弄了裘生,十足滑稽,紧接着,杜伏威遇到三位仙人,文章陡然正经庄严了起来,比之《儒林》是反向的变奏法。

>> 金圣叹评《水浒》章法,常常提到一个词:横云断山。顾名思义,一条山岭连绵而去,忽然大云弥漫,遮断了山岭,从云中生出线索来,穿云破雾一番,重新接上山岭。这是一种延宕节奏、变换节奏的写作,如两打祝家庄后,忽然插入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打大名城时,忽插入截江鬼、油里鳅谋财害命事等等。金圣叹说,用这种法子——

只为文字太长了,便恐累坠,故从半腰间暂时闪出,以间隔之。

  说教 传统与时俗的双重压力

>> 有些批评家将古典小说热衷说教归因于“文以载道”的传统,认为文以载道是要求文章必须承担“道德义务”。“道”由此被简化等同于说教,其实这是对“文以载道”的误解。从先秦荀子提出“文以明道”开始,到宋代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后,这个讨论一直在继续,诸先贤对“道”的阐释也各不相同,让这四个字变得越发复杂深奥。

>> 中国古代并不重视“小说”,《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引车卖浆流感兴趣的东西,上不了大雅之堂。

>> 激进者甚至呼吁科举考试改为考写小说,大发厥词曰:“与其得百司马迁,不若得一施耐庵;生百朱熹,不若生一金圣叹”——这种论调在三百年前、五百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以前的小说家若看到这话,估计会惊得冷汗淋漓,连称“不敢不敢”,狂如圣叹,大概也不敢说一圣叹胜百朱熹。

>> 作为古代记叙文学的至高经典,《左传》与《史记》对后世小说家影响深远。金圣叹评《水浒》、张竹坡评《金瓶》、毛宗岗评《三国》,都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将作品比于《史记》。

发布人:305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