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你家孩子会做什么?
爱因斯坦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如何利用。
做父母的,不是要手把手带着孩子去完成所有事才算是陪伴,针对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陪伴妙招。
快来看看你家孩子需要怎样的有效陪伴吧!
3岁以前
孩子们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学习,当一种热情耗尽之后,另一种热情会随之燃起。这个阶段就叫做“敏感期”。
0~2个月开展抚触的儿童,比不做抚触的儿童智能发育指数 (MDI)高7.4分。
抚触就是在婴儿脑发育的关键期给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可以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促进其生长和智能发育。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语言家教,一定不要嫌“啰嗦”,而要不厌其烦地与孩子对话,让其模仿,主动地向孩子提各种问题,“逼迫”其回答,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动口能力。
3-6岁敏感期
3-4岁
【 色彩、完美主义、执拗】
孩子对色彩开始敏感,也会出现执拗的状态,比如你提醒他使用红色,他就要用绿色。
同时,孩子会出现完美主义倾向:
“今天穿的衣服颜色不对,我不要出门”
“没有把鞋子放到床的左边,我不能睡觉”
孩子开始对吃、穿、用的物品逐渐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
和孩子一起用各种颜色的涂色材料完成一幅“作品”,满足孩子的色彩需求。在布置房间时,合理搭配各种颜色,将色彩融入环境。
完成色彩作品,或者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时,尊重孩子,不要嫌麻烦图省事而依大人的标准执行,保留孩子追求完美的标准,这是一份珍贵的品质。
4-6岁
【 性别、婚姻】
孩子开始注重性别了,甚至会开始追问你“我是从哪来的”。
同时,孩子还会对“婚姻”产生好奇,今天要和这个小朋友“结婚”,明天又要和老师“结婚”。
寒假,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变长,可以预留出一小部分时间引导孩子认识身体的各类器官,区分男女性别。
同时,家长也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爱和婚姻是美好的事情。
【探索欲】
5岁左右,孩子对音乐开始敏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给孩子一个高品质的音乐环境。
这个阶段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养小动物,甚至喜欢观察收集昆虫。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户外探索大自然,让孩子搜集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和孩子一起观察记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责任心。
6-8岁
【 运动学习两不误 】
先运动再上课的孩子,上课更专注,情绪更稳定,学习效果是不运动孩子的2倍。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
每周三到四次体育锻炼,可以使脑内的海马体变大,这部分区域主管孩子的学习和记忆。
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广场、小区花园,跑跑步、打打球。
【 培养阅读习惯 】
建议和孩子一起去书店,让孩子自己挑3-4本感兴趣的书。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都以孩子兴趣为主。
每天固定一个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
每周和孩子讨论一次书中的情节;
每月制定一个新的书单。
8-9岁
【 手把手教孩子制定计划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父母不妨授人以渔,教孩子去安排自己的一天。
寒假时,父母首先给自己制定一份计划表,如几点起床,锻炼多久,看多少本书,什么时间陪伴孩子。
然后以身作则告诉孩子,这样做计划并认真执行,是受益终身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喜好不同,特质各异,成长的需求和轨迹也天差地别。
可以按照几个类别来引导孩子们做计划:
①我最想做的三件事;②我想读的两本书;③我想学的东西。
阅读、看电影、户外运动、亲子时间、学习、发展特长……把大方向教给孩子,具体的让他自己去填充。
9-12岁是前青春期
青春期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来源,已经从父母、老师的肯定,慢慢转变为同龄人的认同。
可以说,青春期的孩子,是依靠同伴的评价在成长的,他只有凭借周围的人,才能认识“自己是谁”。
这个阶段的陪伴,重在维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有归属感、成就感、自信心。
9-12岁
【 归属感:拍一组全家福 】
留住家庭的美好回忆,就是留住了爱和温暖。
有人说,小时候,每次过年前,爸爸都会带着我跟妈妈,去照相馆照一张小小尺寸的全家福。
亚特兰大日报社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在家里收集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胜过物质上的满足。
【 自信心:复盘与计划 】
大年三十年夜饭上,可以邀请所有家庭成员做这样一件事:
“大家一起总结一下过去的一年吧,一定要具体,要说自己做到了什么,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不足。”
“明年大家有什么目标呢?”
不一定要很严肃,轻松地开启话题,引导孩子讲出自己的计划,这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懂得孩子。
【 成就感:让孩子学做一道菜 】
柴米油盐里,藏着最简单的成长和修行。教孩子做饭,就是教他学会谋生与谋爱。
认真做饭、认真吃饭。
孩子学会后,还能在年夜饭上大展身手,自己亲自动手参与下厨,过年的仪式感满满,孩子心里也高兴。
12-18岁关键的青春期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要改变所有的教育模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同事一样尊重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起父母贴身陪伴,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从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撑和陪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接住他的试探和攻击,让他坚信——无论他有多么糟糕,父母都爱他。
【 杜绝打骂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机能日趋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和自由,情感上敏感脆弱,自尊心日渐增强。
很多成年人还是习惯用儿童时期的“命令、警告、训诫、指责、教导、质问”的交流方式。
【 倾听好过说教】
倾听的目的是给孩子解压,是尽可能多地让孩子诉说,而不是让他们听你的话。
孩子在诉说的过程中一方面宣泄了情绪,另一方面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家长忌讳以过来人的姿态给予各种建议和命令。
【 看世界】
孩子能熟练用网络查看各种资料,也能看很多视频,引导孩子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去对比,去思考,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包容性思维,避免孩子因为单一的逻辑钻牛角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