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度共情
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伞。这句话包含的信息,停一停,觉察一下,能感觉到一个女孩在小时候受过委屈,看到别人受委屈会特别不忍心。会不断合理化他人的言行,而自我的存在感逐渐削弱。
或许别人会觉得在雨中奔跑很开心、很畅快,不需要有人来撑伞。别人反而会觉得撑伞的那个人边界感不清,还强加了个人意识。
所以,做出辨析再进行行动。当他人求助时,用共情来理解他人。当他人并没有发出求助信号时,需要警惕过度共情。即便对方认为在表达求助,但是一个劲地贬低你,这个时候也需要警惕过度共情。原则是自我的存在感以及稳定性。
当与他人共情时,适度的共情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社交技能。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并促进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然而,适度的共情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处理他人情绪时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避免过度情绪化或疲于应对他人的情绪。
倾听并关注:适度的共情首先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说话。这意味着不要在心里匆匆计划着自己的回答或者评判对方的感受。真正关注对方的情绪和表达,展现出你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你在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同。
用非言语方式表达共情:除了语言表达外,非言语方式也是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接触、姿态和声音的节奏,表现出你在共情的过程中的投入和理解。例如,适度地点头和微笑,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支持和理解。
避免过度投入:共情的目的是理解和支持他人,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融入对方的情绪中。如果对方处于情绪低谷或愤怒等强烈情绪状态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产生情绪共鸣,以免自己也被情绪所左右。相反,保持冷静和理性,用冷静的态度帮助对方面对情绪和问题。
尊重对方的独立感受:共情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代入对方的情绪体验。每个人的感受和情感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尊重和接受这一点。在共情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他人的感受是独立于我们自己的,尊重对方的情感体验,并避免对其进行过度解读或假设。
提供支持和理解:适度的共情意味着在他人需要支持和理解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安慰。这不仅可以帮助对方减轻情绪负担,还有助于建立信任和亲密感。我们可以表达理解和关心,鼓励对方表达内心感受,同时尊重其自主选择是否分享更多。
维护自身情绪边界:共情是一种关心他人的行为,但在共情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自己的情绪边界。如果对方的情绪过于负面或激烈,我们可以表达理解和关心,但也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过多的负面情绪影响。如果对方的情绪过于激动,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提醒对方冷静下来再进行交流。
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在共情的同时,如果对方需要帮助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然而,要确保我们的建议是基于理性和客观判断,而非过度情绪化的反应。在给出建议时,我们可以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尊重其自主选择解决方式。
总的来说,适度的共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支持他人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注、倾听、理解和提供适当的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创造更加温暖、理解和支持的社交环境。适度的共情有助于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敏感和体贴,增进人际关系质量,共同创造更加积极和融洽的社会氛围。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董晶晶
稿件来源:心理危机干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