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蒲絮坊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响应号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唤醒这一“沉睡”资源,向盐碱地要效益为青年人己任,于8月2日开启了黄河流域三角洲盐碱地“三下乡”社会活动之旅。
在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团队深入田间一线,实地调研黄河流域盐碱地情况,详细的了解了盐碱地土壤斑驳的特点,以及多方位、多方式、多方法的治理综合方案措施,参观了鲁盐稻、鲁丽苹果等多种作物的选育示范试验田,以及黄河口农业迁飞害虫雷达预警与精准防控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这里我们看到无数科研人员奋战在盐碱地一线,他们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
有机会和奋战在黄三角一线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我们意识到盐碱地修复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项关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盐碱地的存在对于农田生产、农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治理盐碱地的探索中,不仅要把目光放在土地上,更要把目光放在种子上,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打牢我们的专业基础,携手为盐碱地减白、黄土地增绿贡献青年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蒲絮坊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支持,在“改种适地”上不断尝试,选育出适地“芯片”——“蒲絮1号”,菊苣酸含量是药典规定的1.5倍,并对单盐及盐碱胁迫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希望通过对“蒲絮1号”不断的推广示范,为黄三角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让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久久为功,学好专业本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盐碱地变“宝地”,科技创新强国有我!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