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向纵深演进,金融对世界格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以及个人都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发达国家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因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的金融危机频发,金融偏离实体经济引发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关于金融本质的争论日渐增多;另一方面,新兴的金融模式、业态和趋势对传统金融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数字金融、智能化以及金融科技等快速发展,重塑金融生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一书,出自一位深耕金融前沿、扎根金融研究多年的学者——北大国发院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之手,是他近年来研究中国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和金融生态变化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既对中国现代金融发展脉络、成绩以及发展进程中的短板问题进行了的系统回溯,也有对数字金融、数字人民币以及金融监管等进行的前沿探索。
理解中国务实的金融政策,这是本书前言所强调的核心内容,全书八个章节的内容均以此为基调展开。中国在发展现代金融时采取了务实的政策,从最初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和知识,到通过艰难探索不断实现本土化,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慎重推行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始终掌握着金融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在持续的改革进程中保持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平衡关系。
如作者所言,在近40年时间里,中国金融部门的演变围绕“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展开,从几乎一片空白,逐渐建立起当前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不断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伴随着中国经济起飞,中国的金融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开放始终坚持稳健、稳慎的渐进式路径,有着非常可取的经验,本书提炼了四条突出的路径:
一,好的改革政策必须要满足经济与政治可行性的要求,即不能脱离国情实际,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总结经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步步推进金融体系变革,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健性,而一般情况下通过地方试点到逐步推广,也可以检验政策的可行性;二,改革决策应该是权衡利弊得失的动态过程,保持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坚持“务实”的金融发展策略,一方面可以就金融政策及时反馈和调整,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政策落地见效;三,“务实”的策略也可能造成新的改革困难,阻碍经济和金融发展,但如作者强调的,最终改革政策的方向仍应由实际结果来支撑;四,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务实”的,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功能边界需要以务实的方式进行确立。事实证明,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保持了基本稳定,金融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风险的多轮冲击。
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论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并就新阶段的宏观经济演进逻辑和变化趋势作了比较前沿的讨论,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经济转型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转型等,都会对金融发展产生直接而长期的影响。从政策的底层逻辑和“务实”的角度为我们解惑答疑,既让我们看到中国抑制性金融政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也看到了中国金融改革将围绕这些不彻底的政策进行调整的预期。最重要的基础在于,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将主要呈现出三个方向:一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二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事实上,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从近年来的成果看,中国在这三大任务攻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建立了较好的金融政策框架和机制,从制度层面巩固了三大任务成果。
首先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以及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并发展壮大绿色金融,通过对金融机构就这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资源配置和实质性投放进行监管细化,并提出货币政策直达工具、专项贷款、定向降准、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综合举措,更加注重金融服务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管理部门从政策、制度、监管等多个维度,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布局,包括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将MPA考核与微观审慎监管等纳入到监管框架,并相继推出“资管新规”、治理影子银行等,就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级和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等提出了具体举措,进一步筑牢防范金融风险屏障。三是深化金融改革。2017年设立国家层面的“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有利于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中国加大对金融机构内部的治理,针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级、股东结构以及资本管理等采取补短板、堵漏洞以及强监管的措施,为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金融的价值》一书还用了一定的篇幅,就通过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度的观察和研究。如作者所言,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金融创新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方面的作用,也应看到金融创新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或者说是以金融创新之名而衍生出的“过度金融化”问题,如前几年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以及中小银行纷纷开启的扩张路线和异地经营等,逐渐偏离实体经济发展。黄益平认为,好的金融创新应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以及风险可控,在这两个基本条件下,未来的金融创新还应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二是改善金融结构,支持技术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迭代;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改善金融尤其是普惠金融服务;四是不能放弃对金融稳定的追求。这些举措对于未来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此外,《金融的价值》就数字金融、数字货币的发展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金融的价值》认为未来数字经济将进入爆发期,数字经济的繁荣必然驱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数字金融在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金融科技将有效解决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成本偏高等问题。同时,未来数字货币等新生事物也将产生影响力,对数字货币的发展应在技术优势与监管要求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要从长计议、积极应对加密数字货币的挑战。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推进数字货币研发,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数字货币等作为新事物,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对此,我们既要掌握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的技术、发展逻辑,也应准备好相应的监管机制。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是目前唯一未出现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如何让金融继续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重大课题。过去数年,中国在金融发展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影子银行规模快速增长、局部的潜在金融风险、“脱实向虚”等,给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教训看,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仍需采取务实的态度,务实地决定改革推进的速度,务实地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务实地确立未来经济的目标模式。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
黄益平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