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低碳专业毕业生:企业高薪抢人,人手5个offer不稀奇
2022-02-04 10:57  浏览:35  搜索引擎搜索“促展会”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促展会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当越来越多的朋友把“低碳”两字写进了毕业论文的标题里——无论他们所学的专业是土木建筑还是服装设计,刘钰照感到一场席卷全社会的绿色浪潮扑面而来。

刘钰照是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在这所国内首家低碳学院学习的三年里,她的课程涵盖了低碳能源、碳资源循环学、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在低碳经济日益凸显的当下,这段学习经历为她的就业择业增添了砝码,也重塑了她对低碳发展的认知。

“我去年找工作没有采用海投战术,所以收到的offer不多,但是心仪的岗位都拿到了。我们同院的同学一般手上都有五六个offer,不愁工作。”刘钰照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比她本科所在的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同学去煤电厂等传统能源企业的少了,去新能源、绿色金融、环保咨询等新兴行业的明显多了。

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环保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其同期增长率为225.4%,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

第一财经记者搜索相关求职平台发现,当前,能源、汽车、房地产、计算机、金融等行业纷纷放出大量“碳排放”相关岗位需求,月薪多在1万元以上。甚至不乏知名上市公司开出月薪2万~4万元的高薪岗位,争抢低碳相关专业人才。

低碳人才“炙手可热”,得益于行业高速发展。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除此以外,建材、钢铁等八大重点行业也将被陆续纳入。

“碳市场”让高碳排的企业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也给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碳交易相关企业1500余家。从注册资本来看,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51.3%。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成立于五年内。

工科出身的刘钰照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能源企业,而是选择了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这是一家服务于政府重大政策规划研究、企业节能环保策划评估等项目的咨询机构。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她去年在英国修读碳金融双学位期间的一段经历。

“在英国大学做小组讨论时,我发现我的国外同学很少了解到中国政府在减少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他们误认为中国环境污染很严重。同时,中国企业一般不会参与国外第三方机构发起的碳披露,导致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在减排方面也做得很差。”当刘钰照试图向这些同学解释时,却拿不出有说服力的经验案例。这让她暗下决心,要接触更多“接地气”的项目,向世界展示完整、全面的中国减排故事。

图说:入职后,刘钰照参与调研发电厂的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情况,了解企业做出的改变和遇到的困难。

在入职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以后,她也找到了过去许多困惑的答案。

“之前只接受工程训练时,我有时会感受到技术研究的迷茫:尽管目前在研究领域已经存在多种高精尖的能效提升方式,但实际并不能够真正被投入市场,发挥技术的效用,而市场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往往在研究领域看来已经非常过时。”刘钰照说,她也曾与学习政策、法律的同学进行交流,他们往往感受到无力感: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长期合作解决的问题,目前政策的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来体现。

走过了几个项目以后,刘钰照发现“政策、经济、技术之间,其实缺一不可。只有三者轮流迈进,互相调整,才能驱动低碳减排向前发展”。缺乏政策支持,高新科技将由于缺乏投资,成本高的缺点而无法得到推广量产;缺少技术革新,可持续发展政策将由于缺乏实际解决方案而无法落地。环境和能源问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难题,更是政策和经济的研究课题。

虎年春节前夕,刘钰照从上海回到了苏州老家。除夕夜,她和父亲坐在沙发上,父亲不止一次地敦促“好好干,你的工作大有可为”。刘钰照的父亲是煤电厂的一名资深工程师,她从父亲的话语里获得了更坚定的力量。

发布人:f826****    IP:117.173.6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