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在逐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真知灼见、倾力而为。2023年7月9日至12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追寻红色之光 铸立工美之魂”社会实践团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赴沂蒙革命老区淄博市沂源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通过红色研学、实践访谈、志愿服务、四同教育、田野调查、爱心义捐等方式引导青年学子传承奋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一起交流自身的实践想法。
了解乡村“空巢”老人问题,空巢不空心
“关怀乡村空巢老人,是责任更是义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生活,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实践团前往了燕崖镇计宝峪村。据了解,为了解决农村老人一日三餐的生活难题,村里专门配备了给老人送餐到家的志愿者,尽全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吃上健康营养的热乎饭。中午,实践团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为居住在山顶并且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们打饭送餐,并与老人们愉快交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关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农村孤寡老人问题是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我们相信能够让每一位农村孤寡老人都能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尊重老人的社会,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温暖和关爱。
深入田野调查,探寻乡村发展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新农村生活,感受乡村振兴步伐,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入田野调查,了解朱家户黄烟种植项目。朱家户黄烟种植基地结合村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将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青龙山上留下了独特的黄烟印记。实践团怀揣好奇好学的心情,亲身下地,抚摸黄烟叶片,体会到了叶片的脉络,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辉煌成就。途中,实践团有幸碰到了一位修路工人,采访了解到,以前从山下到山顶交通十分不便,因此村集体开始修筑盘山公路,使得上山的道路越来越宽敞、平坦了,就像乡村振兴之路,前方越来越光明。
图为朱家户书记孟祥刚带领实践团深入樱桃育苗中心,实地感受樱桃育苗发展情况。
图为实践团在青龙山黄烟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查,朱家户书记孟祥刚为实践团成员讲解黄烟种植发展的美好前景。
开展红色研学,传习沂蒙红色精神
“俯身孺子甘为牛,赤心奉教终不悔。”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故乡南京,从南京师范大学来到沂蒙革命老区沂源县支援教育,使得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到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先决性和重要性。实践团的脚步来到了沂源县李振华事迹展厅,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李振华老师,听他亲自讲述其宽厚的“沂蒙情”。70年来,李振华先生扎根沂蒙山区,为沂蒙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成立之后,他自己只留下五百块钱当做生活费,其他钱全部拿来支助贫困学生,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如今许多贫困学生因为李振华先生的资助完成了学业,满堂桃李中有的成为了老师,继续为沂源等地的乡村教育散发热量,努力传承着他们理解中的“振华精神”,使得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到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先决性和重要性,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倾听李振华爷爷讲述自己与学生的羁绊。
举行爱心义捐,助力乡村中心
在实践开始前,实践团在学校开展爱心义捐活动,收集大量优质图书,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在朱家户村开展了爱心捐赠图书活动,将我校毕业生爱心义捐的图书送往乡村图书室,在捐赠现场,孩子们一张张质朴的笑脸,再一次坚定了我们实践团的实践初心。燕崖镇副镇长李艳娇、团委书记孙崇伟出席本次活动并给予充分肯定,李艳娇表示“燕崖镇将以本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利用双方优势资源,用活校地红色资源共绘“红色地图”,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践团带队老师巩珂表示,“未来要充分整合学校资源,结合学生专业特长,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竭力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位于朱家户村爱心捐赠图书的现场。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三下乡”社会实践已落下帷幕,但积极奉献、艰苦奋斗的乡村振兴精神却永远延续。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了解到了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先决性和重要性,认识到了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特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看到了农村“空巢”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政府与社会的重视,深切体会到了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青年一代的朝气,他们坚定信念,与青春和汗水为伴,积极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不负青春、不负国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在计宝峪村与当地领导合影留念
(于璇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