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七项重要政策之一,各地也相继敲定了今年科技创新施工图。
记者梳理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根据自身特点,各地分别从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建设等设定了今年的任务目标,多个省份将科技创新列为今年重点工作前三。
三大科创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针对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是,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我国三大科创中心今年都进一步强调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将科技创新任务放在了今年重点工作的前三,几个科教大省也对科技自立自强细化了具体措施。
北京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主要任务的第二项是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具体来看,包括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加快形成高效的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全面建设国家实验室,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取得更多基础原创成果和底层技术突破等。
上海今年第三项主要任务,是聚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现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聚焦基础学科、战略导向领域,健全面向基础研究重点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布局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
广东提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全面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横琴、广州三个创新合作区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建设。同时,要争取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等。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看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的层次系统在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工作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突出核心、向西迈进、市场为先”。
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的重要标杆,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项目仍然会向这些地方倾斜,形成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来开展前沿的科学、技术探索。
根据近期公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上海、北京、广东排在了前三,天津、江苏、浙江位居前六。该《报告》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告诉第一财经,三大科创中心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交往多方面能力来看,上海的基础是最全面的,而且上海背靠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腹地广、辐射带动能力也强。北京有着国家科创资源密集的天然优势,科学研究的能力、科技创新原创性产出比较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经济特点比较明显,民营创新型企业也在该区域大量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不只是三大科创中心,多地今年也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任务。
江苏提出,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向创新“高峰”攀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撬动引领作用,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亟需突破的领域,全面推动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浙江将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省级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增长40%。
中部科教大省湖北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硬核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着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科技金融“滴灌行动”升级版,设立省科技创新发展基金。
打造人才高地
在科技活动中,人才是关键。可以发现,今年各地对科技人才的关注也都被放置重要位置。
北京提出,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敢闯“无人区”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围绕高精尖产业急需领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落实“朱雀计划”,加快引进项目经理、技术经纪人等多层次人才。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更多勇于创新突破、勇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
上海表示,今年要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经费支配等权限,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强全市人才计划整合,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广东也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人才专项行动和人才计划。推动省内单位与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才联合体,加强与港澳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湖北提出,要发挥院士专家引领作用,实施“楚天英才计划”,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优化科技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浙江将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新增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5个,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各地也在细化引才措施。以上海为例,在2月10日上海召开的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上,上海提出不拘一格揽人才。围绕重大战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大力引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同时也要向科研单位进一步下放岗位设置自主权,支持区级单位组建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为有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第一财经表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都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中,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发挥首都引领优势,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带动周边城区按照不同功能、承载能力和区位条件发挥城市作用,优化区域人才配置。
姚凯还表示,上海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形,也就是既需要处在塔尖的“关键少数”战略科学家,也需要青年科技人才作为下层坚实的基础。他认为,上海在吸引青年人才的同时,更要搭好青年人才成长的舞台,让“源头活水”能够畅通地流入科创主战场,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选拔和培养机制创新,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有机会、有条件、有保障地挑大梁、当主角,在宽容公平的环境中成长为顶尖人才。